逆光拍攝基督喋血大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Spilled Blood)
吃飽飯後,感覺遊覽車也沒走多遠,就又停車了。這次我們的拍照景點也是大約停留15分鐘,參觀的教堂是基督喋血大教堂。這個教堂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基督復活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但是在英文版的聖彼得堡簡介上,此教堂總是被稱為基督喋血大教堂,因此我也沿用了這個比較受歡迎的名稱。
我大概沒在認真聽當地導遊的介紹,因為我雖然知道教堂名字,但是查了資料才知道這個教堂是為了紀念被暗殺身亡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81年,他搭著馬車經過這附近時,被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扔進一枚手榴彈,皇帝出血嚴重,回到冬宮沒幾個小時就掛了。看樣子也沒逮到兇手,不然這個兇手也會跟著這個教堂與被暗殺的沙皇一起留名青史。
這是什麼感覺?暗殺沙皇成功了,但是不能告訴任何人。
1883年,其子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亡父在此地點修建教堂。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07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時期才最終完成。
經歷了早上在冬宮的「拍個不停」行程,我有點遲鈍。我們下車地點的這一面剛好背光,我怎麼拍,都是拍到黑壓壓的教堂,心裡覺得好可惜,大概過了五分鐘才想到,我可以繞教堂一圈,拍不同角度啊?笨蛋啊我。
喋血大教堂的建築風格迥異於聖彼得堡的其他建築,該市主要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喋血大教堂特意設計成中世紀俄羅斯建築,類似於17世紀的雅羅斯拉夫爾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紅場的聖巴索大教堂 。
像嗎?跟聖巴索大教堂?
不像聖巴索大教堂給人一種繽紛歡樂的感覺,喋血大教堂有種壓迫感,一點也不親切,大概是沙皇的冤魂在作祟吧?
這是繞到教堂的背面去拍,感覺我的重點是在拍這兩個年輕人~~哈哈!
暗殺發生現場的一段街道被封閉在教堂的牆內,因此該段堤防延伸到運河中。在內部,在亞歷山大遇刺的精確地點設計了一個祭壇,裝飾以黃玉、琉璃和其他寶石。沙皇的血從簡單的鵝卵石中溢出,濺到地板上,與周圍與極為豐富的裝飾形成鮮明對照。
但是我們並沒有入內參觀,所以也沒看到祭壇,更沒有看到了不起的馬賽克拼貼。這位部落客不但入內參觀,還拍了許多照片,可以替我解惑,感謝。原來一張門票要320盧布。而這個大陸的網站照片也很多,照片品質更好一些。
1997年8月,教堂在關閉27年後重新開放,但尚未祝聖,不作為全時間的禮拜場所。現在,它是馬賽克博物館。即使在革命以前,它也從未充當公眾禮拜場所,只是專門用來紀念被暗殺的皇帝,只舉行東正教的追思禮拜。(資料來源)
教堂裡小攤販在賣一種沒看過的繩索糖果
臨走一瞥
這是在基督喋血大教堂對面的一個不知名小教堂,小巧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