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網路書店本書簡介
這個想法從此開始糾纏著我、困擾著我。我日復一日、時復一時
地想要找出那一個偶然點,找出使我的人生之所以成為如此的原
因。也就大約在那段期間,我正在寫一本題名為《尋人啟事》的
書;寫的是幾十個在我過去半輩子人生之中與我錯身而過的人。
他們裡面有的是我的親戚、有的是我的同學、有的是鄰居、有的
是朋友,還有的連朋友都談不上,頂多不過點頭相識的交情。
-張大春
我看書的時候,通常不看序言,不管是作者自序或者他人代序,或
者任何的導讀,因為我不想被別人左右了想法,不想看完整本書之
後好不容易產生了一丁點兒還不錯的想法,卻不知那究竟完全屬於
我,或者是被序言導論給激發出來的「別人的、早已經存在的」想
法。
可偏巧我看張大春的這本書時,一翻開,就從一篇叫
做「錯過」的文章開始:我被開頭第一段的文字吸引住了,就那
麼一路看下去。看的過程中知道我在看張大春的自序,(但不知
道為何打了兩個小小的字--代序),結果又被他的後設語法與跳躍
的敘事順序牽著團團轉,好像似懂非懂。
在「錯過」這篇文章一開始寫到
所以我祇能這麼說:人生在世,錯過的要比經歷的事多、而且
有意思;至於所謂經歷的事,則百分之百純屬偶然而已。把上
面這兩句話合起來,幾乎就是我全部的信仰了;那就是人生沒
什麼意思、也沒什麼道理。
從所以我祇能這麼說:人生在世,錯過的要比經歷的事多、而且
有意思這句話,我就著迷地看下去。喔?也對,我錯過的一定比我
經歷的事多,而且有意思(回想我的一生,沒經歷太多事,也沒多
大意思)。
不過呢,張大春話頭一轉,他自問,他怎麼會變成這樣一個人呢?
他全部的信仰怎麼就只是「人生沒什麼意思,也沒什麼道理」這樣
俗濫淺薄的兩句話呢?
經歷了幾次類似靈異、巧合的經驗後,張大春彷彿開始懷疑自己具
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也因為這樣,他「恐懼自己動念所及之皮
相居然真地冥合於未來即將發生之事實,也就在意識的深處向自己
發生(出?)了警訊,迫使自己相信一切都是偶然」。
就像電影「預知死亡記事」一樣,小鎮上的人都知道即將發生一件
兇殺案,但是所有的人都無法改變它。
拿「怎樣的偶然使他錯過怎樣的人生」這個疑問,去挑戰他自己「
人生沒什麼意思,也沒什麼道理」的想法時,作家張大春一邊寫著
這本總共有57個人物的短篇小說集。
「錯過」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謎語,表面上看似探討「張大春之
所以成為今日之張大春」是怎樣的「偶然與巧合加上一些錯過」的
結果,但是同時作者卻在思考關於寫作這件事。
因為要檢討自己的人生當中有哪些錯過的轉捩點,所以作家必須以
「完全摒棄慣常運用的敘述技巧、也刻意排除一向講究的形式美學」,
目的就是要還他筆下人物的真實面目。
但是,一來所謂的記憶中的真實面目不可信(因為我們的記憶會騙
人,隨著時光流轉,它替以前的事情與人物,這邊多加一點鹽,那
邊多倒了點醋),二來,因為我認為小說不可能純粹地、完整地、
毫無文飾與藏閃地回歸到一個簡單的事實。(這也是作者想問自己
的問題,不過我的看法是不可能。就好像紀錄片雖然很逼近真實,
但是它卻不能完全代表「事實」,因為紀錄片觀點的呈現就已經
是人為選取過的了。紀錄片祇能代表某種切入的觀看角度,盡量
減少拍攝者或導演的干涉,減少鋪陳過度渲染的情緒,卻無法單純
地呈現「事實」本身。)
而張大春這個敘事者在看似嚴肅真實地探討上面的問題之際,忽然
遁入另外一個他所設想出來的世界:在那裡,他在機場錯過一次航
班,(如同他他那篇叫做錯過的小說所安排的),看到他的父母正
要出國(父親卻沒有癱瘓),當他過去打招呼時,兩老並不認他,
互看 一眼,扭頭走了,而作者一點也不訝異,因為在他寫的小說
裡面,就是這樣的情節。接著,他遇到了不認識他的妻子依偎在他
曾看過的年輕男人懷裡,看到意外死亡的好友其實沒死。
「錯過」的最後一段說:
我的確錯過了張大春的一切...我知道沒有什麼是例外的---當我
這半輩子過去,永遠相信人生是在一連串的錯過之中度過,則試
圖追討那些「另外的可能性」的念頭一定會發生作用。我很高興
知道因為我未曾加入這些人的人生而使他們看起來如此愜意、如
此滿足、如此快樂。
這是一個真正圓滿的結局,因為我不存在。
那麼,有點昏頭轉向跟著張大春在機場繞了好幾圈的讀者,是否可以
用偷懶的方式,把最後一句話倒推回去,成為;只要我存在,結局就
是不可能圓滿?因為,我的存在,是一連串的錯過之後造成的產物,
因為永遠不知道自己錯過的到底是什麼,那就很難認為此刻的結局是
圓滿的?
扯太遠了,我的邏輯觀念不強,但是,我蠻喜歡這種被作者與文字耍
弄所造成的暈眩。
[待續]
天啊,怎麼胡亂寫寫,不知不覺就寫了一大堆,只好分成上下兩次。
以上是目前我想到的,也許改天又會有不同想法,到時候再繼續更正
吧。
- Sep 15 Fri 2006 00:10
[讀書報告]尋人啟事(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