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鍵危機

從911發生之後,美國成立了一個新單位叫做國土安全局(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對其他人的影響就是進出美國變得更麻煩了,所有的機場安檢花更多時間,國際旅客也必須更早抵達機場接受檢查。而類似的影響也發生在小說以及電影當中。

我喜歡的偵探小說作家勞倫斯‧卜洛克,總是以紐約當作他的小說舞台背景,他也在2003年的小說「小城(Small Town)」當中,描寫一個在九一一當中痛失愛子的無害良民,接著又遭遇妻子自殺,後來他成為紐約城裡的連續殺人兇手,只因為他覺得這是他的使命:他要提醒大家死亡無所不在、無處不去。

電影當中,例如「空中危機(Flightplan)」,Jodie Foster帶著女兒上飛機,但是打個盹醒來發現女兒不見了,而整架飛機上的人都聲稱沒看到那個小女孩。電影當中有個便衣空中武警熱心幫忙Jodie Foster尋找在飛機這種密閉空間當中失蹤的女兒。便衣空中武警便是911之後的產物。而故事當中,有個中東裔的男子因為自己的外型,被全機的人懷疑是恐怖份子那個橋段,非常寫實。

而讓人熱血沸騰的終極警探4.0(Live Free or Die Hard),也描寫了恐怖份子試圖癱瘓美國的攻擊行動,卻被一個沒啥頭髮的約翰麥克連警官粉碎。電影當中所提出的癱瘓政府機能的幾個方式,似乎也蠻有道理的。總之,好萊塢電影當中經常可以體會911之後的美國風聲鶴唳之感。只要發生都市發生一點意外,大家都喜歡往恐怖攻擊行動去猜測,而美國官方說法表示「目前排除是恐怖份子所為」後,大家就會說「騙人的,是想要封鎖消息吧...」。

關鍵危機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出國開會的化學工程師,搭了飛機回到美國,還沒入境就被當作恐怖份子的共犯帶走,引渡到第三地之後,由當地跟美軍友好的單位施以刑求,要他供出恐怖份子的組織、姓名與計畫。工程師的妻子苦等不到丈夫之後,尋求現任國會議員助理的大學同學幫忙,而這個國會助理使力幫忙後,才知道內幕,原來工程師被認定與恐怖份子的爆炸行動有關,因此援用了rendition program,這算是法律上合法的行為。

官方人物以梅莉史翠普為首,加上國會議員,當國家安全的大帽子被抬出來時,個人人權問題就要被犧牲。梅莉史翠普跟國會助理之間的對話非常犀利,也點出了重點。梅莉認為逮捕一個恐怖份子的共犯,也許能夠阻止一場死亡50人的爆炸案,那是值得的,她的孫子在倫敦唸書,她會很高興知道倫敦本來有場爆炸案卻因為她的行為而被阻止。國會議員則冷冷的質疑她:『那如果被逮捕的人是妳孫子呢?』

這部電影失敗的地方有好幾個。首先,化學工程師只是因為恐怖份子打他的手機,他就被逮捕了。電影當中我們看到他從研討會離開,要上車之前手機響了,但是他接了之後對方掛斷。觀眾無法明白,究竟工程師有罪還是無辜。不過,通聯記錄既然知道對方曾經打給他,也應該會有通話時間長短,甚至可以監聽。但是第三國以及美國官方提不出有力的證據來,只是一味刑求,希望他自己吐實。

工程師的妻子頂著個大肚子到華盛頓去找真相,遇到的都是官僚的答案。當國家的力量拿來對付個人,每個人比螞蟻還不如。本來預期工程師的妻子會有什麼英勇救夫的舉動,但是也沒有。

至於片子一開始的爆炸案,導演希望引入恐怖份子的觀點與信念,但是也失敗了。我一點也感受不到對他們聖戰的同情,同時也對干涉該國內政的美國情治人員感到厭煩。最後故事線的逆轉,我覺得也有點多餘。

看完之後,只想跟美國說:Mind your own buisness, 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tysal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