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隻女性的右手腕被發現在公園的垃圾箱裡,那是兇手嚐過
「獵殺人們」的快感後,所發出的挑戰宣言……

好像是在公視看到蔡康永訪問劉黎兒,劉黎兒推薦了這部小說,
頻道轉到他們的時候,他們正講到日本小說家對於自己描寫的東
西,牽涉到專業的部分,都有專人幫她蒐集資料,並且寫出來的
東西會請專業權威校讀,而他們講到這部類似偵探小說當中,有
個「建築師」代號的前警察人員,可以憑著房間內部照片,判斷
出房子大概的年代、形式(公寓或者別墅)、拍照當時的季節、
天候、早晚等等細部東西,進而提供線索給辦案人員下判斷。偵
探小說迷的我,暗暗記住了作家與書名,打算排入暑假書單當中
閱讀。

總共四本的偵探小說,讓我在三天內K完。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類
似的經驗: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尤其是精彩的偵探小說,內心
的矛盾與痛苦在於---好想看完瞭解結局,但是看完之後卻很空虛,
因為閱讀當中的執迷必須結束了,既滿足又空虛。

這四本書也是在這種心情下讀完。不過,與克莉絲蒂類型的偵探
小說不同的是,在第二部兇手就登場了,宮部美幸對於連續擄人
殺人兇手的描寫入木三分,甚至從其小學時代細細講起。

這本書當中出場的人物眾多,從公園的垃圾桶裡發現了一隻女性
的手開始,到最後將兇手緝捕到案,每個人物都讓人印象深刻:
有骨氣有毅力的豆腐店爺爺、困惑迷失的滅門案少年倖存者、想
有所作為的女性雜誌作家、怯懦內向的小警察等主要角色,讓人
隨著故事的進展而認同了這些角色的種種情感。至於崩解中的家
庭、人倫、職場價值,新的夫妻、男女關係,以及現實的人情冷
暖,也在她的細細描寫當中,彷彿呈現出某個時代(後泡沫經濟)
的日本。作者的企圖心,不只是描寫一件令人髮指的連續殺人事
件,還想探討孕育出這種問題的大環境,以及,人們還可以做些
什麼。

媒體對於不幸的社會案件報導,除了將兇手不斷妖魔化之外,就
是將被害者家屬的痛苦當作整個兇殺案的調味料,尤有甚者甚至
於將被害者做負面描述,暗示「這種事情發生在她身上她自己也
要負責」的口氣與心態,左右大眾對事件的看法,進而形成輿論
壓力。當然,既然媒體就像民主一樣是「必要之惡」,雙面刃的
媒體後來在幫忙破案當中也出了大力。

社會的同情只願意給予被害者家屬,對於兇手的家屬通常是給予
道德性的懲罰甚至騷擾;而大多數的家屬只能以默默承受責難,
代替兇手悔罪。站在對立面的兩種人: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
某種程度上一樣都是被害者,從兇殺案揭發之後,就再也無法回
到從前的生活了,他們的人生從此逸出了本來規劃的軌道,如何
重新尋得平靜是很大的課題,軟弱的人可能精神耗弱,從此無法
正常生活,堅強的人,奮力活下去,但是心靈上傷痕累累。如果
再調高視線,一個新類型案件出現時,它所衝擊的是整個社會;
通常會有其他的人,因為得到啟發而仿效之。

至於殺人兇手的心態模擬,更讓半夜看這本小說的我覺得不寒而
慄,甚至懷疑是否作者有異於常人的另一面,否則怎麼能夠栩栩
如生的進入兇手的內心世界,進而鋪陳出那麼多的細節。一個冷
靜的殺人犯,當他殺人的時候不是因為愛恨情仇,也不是金錢糾
紛,他自認是一個偉大的創作者,精心設計一個殺人舞台,社會
是觀眾,死者是演出角色;他尋找的是純淨的「惡」,因為他不
認識被害人。

自從小說、電視節目、電影開闢了「刑警/偵探辦案」這個類型之
後,越來越多人得以得知辦案的標準模式。以偵探小說來講,從
很早以前的福爾摩斯系列,科南.道爾就擅長讓筆下的偵探根據一
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判斷出兇手;以退休的警察、FBI幹員、
甚至法醫為主角的偵探小說也不少;Discovery頻道的「重案夜現
場」有不少的忠實觀眾,讓大眾瞭解「屍體會說話」、「微物證
據幫助破案/定罪」;而「沈默的羔羊」這部電影更讓大家瞭解重
大刑案發生的時候,美國警方與FBI如何合作破案,心理學與推理
幫助辦案人員抽絲剝繭,先描繪出一個模糊的兇手圖樣,然後歸納
出兇手的資料,縮小偵察對象,預測兇手下一次行兇的時機與地點,
進而逮捕兇手。

在「模倣犯」當中,作者將焦點鎖定在「資料組」---蒐集跟刑案
相關的所有資料,以書面方式建檔,繪製與刑案相關的詳細地圖,
整理所有媒體上面與本次案件有關的節目,彙整所有打進警局的
報案與自首電話。隨著破案時間的延宕,資料堆積如山,壓力更
大。[待續]
 

註:本文寫於2004年,那時候沒寫完,不過還是先收到無名這邊,改天再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tysal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