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作品展示:三個手機套,左右兩個有蓋子,中間的那個沒有


Feltique,或者feltmaking,並不是什麼新奇的玩意兒。遠古時代的游牧民族早就使用這項技術製作出生活上所需的用品,除了衣服織品、地毯,甚至於住的房子上頭也有羊毛氈的運用。

台灣的羊毛氈手創館網頁上頭,有著對羊毛氈的介紹,其中一段提到:

羊毛氈是目前人類歷史記載中最古老的織品形式。它不需要透過紡織或針織等方式加工處理,完全利用羊毛纖維的特性以加熱、潤滑、壓縮等方式,讓纖維自然纏結產生所謂氈化現象後所成的織品,完全一體成形,相當特別。

羊 毛氈最早的歷史紀錄可以回溯到至少西元前6500年,於土耳其的一處遺址所發現的。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中則找到了已高度發展的羊毛氈手工藝品,時間則可追 溯到約西元六世紀。其實,關於羊毛氈起緣的傳說,許多不同的文化系統中都曾出現,如基督教系統裡的聖人傳說、蘇美人的神話,或是一般人最熟知的聖 經故事--「諾亞方舟」裡也提及了羊毛氈的起源。

在近代歷史中,斯堪地納維亞人以及俄國 人都使用羊毛氈製作厚靴子,除了看重它的保暖性外,完全防水的功能也是他們選擇羊毛氈材質的 主因。亞洲的游牧民族如蒙古人以及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等均以製作羊毛氈與使用羊毛氈的歷史聞名,最常用來做地毯、鞋子、衣服等。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們居住的羊毛氈帳篷(氈房)--防水、隔音、堅韌、可摺疊攜帶到處移動的房子!


(以上摘錄自羊毛氈手創館之認識羊毛氈)





首先在氣泡紙上頭量出手機套的尺寸大小


羊毛的氈縮率大約在1.6%~1.8%之間,老師直接叫我們量手機的長寬(高也要加進去)之後,乘以1.7,就是氣泡紙要裁減的大小。






同學們專心的神情...也有人認真做筆記...









老師依然從鋪毛開始...只不過這次要做出套子,因此兩邊的羊毛中間必須以氣泡紙隔開。也就是說,在氣泡紙上頭先鋪一層羊毛,接著以皂液弄濕之後,翻面,把剛剛鋪好的A面超出氣泡紙的部分包裹進來範圍內,接著繼續鋪毛...鋪B面。








老師示範如何把A面超出的部分包裹進來









這是我的手機套:深紫色為底,一個白色與綠色的圓點分別置於一條藍色的S線條上.....











這是JANE的...她很貪心地弄了兩種顏色混搭...覺得效果也不錯











大家的作品集合照


一如往常,我這個慢郎中,手機套氈縮速度總是慢如牛步,坐我旁邊的同學帶著可愛的女兒一同上課,總是做得又快又好。還好,我回家之後還是可以繼續未完成的作業......有同學本來試圖弄出大象的圖案(左下第二個),但是通常圖案經過縮水後,很難看出原來的模樣。

不過我覺得這是羊毛氈有趣的地方,就像人生一樣,你可以規劃、期待,但是往往結果總是差強人意呀!面對著結果,我想採取的態度是:雖然不盡理想,但是還可以接受!

至少,我的羊毛氈手機此刻正安穩地包裹著我的手機,每天陪我出門!

下次要做口金包!超期待的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tysal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