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lockbuster租片,有時候還蠻辛苦的。看起來電影很多,但是有很多已經看過了,而其他更多的是爛片,看了只是損耗視力,嚴重一點還會害人變笨。上次講到我買了他們的優惠方案,可以看16部片子,但是僅限舊片,那些熱門新片也可以借,可是借一部就算是舊片兩部。這樣子一點都不划算了啊!所以我汲汲營營於尋找舊片當中被我錯過的好片子。


是的,「口白人生」就是一部我想看而沒看的好片子。英文片名叫做"Stranger than Fiction",如果按照字面上直接翻譯,就是「比小說還奇怪」。在此可以看到中文片名翻譯的用心,因為「口白人生」好記易懂,又符合四個字的熱門電影片名範圍,跟電影內容也很一致。 

--------以下會講到蠻多劇情,請注意-----------

威爾法洛飾演的電影主角是個稅務稽徵員。美國人很喜歡嘲笑某幾種職業類別的人,第一名當然是見錢眼開的律師,然後關於神職人員的笑話也一堆,另外的惡意笑話就是針對稅務員。稅務員與會計師,總是被貼標籤為「呆板」、「乏味無趣」、「只對數字有興趣」、「一成不變」、「拘謹」的人。因此,電影一開始,就像每部電影一樣,我們聽到抑揚頓挫非常悅耳的英國腔女聲(艾瑪湯普遜)開始描述主角的生活。這個稅務員,每天早上準時幾點起床,刷他的36顆牙齒總共72遍,走幾步路過斑馬線後,搭上幾點幾分的公車到辦公室,開始生活。

這個人的人生幾乎都可以用數字來換算。他手腕上的手錶,會提醒他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下午休息時間一到,他就會花三分四秒的時間喝完一杯即溶咖啡。他住的地方非常乾淨,像是飯店的房間,幾乎看不到任何可以辨識出這個人任何人格特質的多餘裝飾。

為了強調主角的數字化生活,導演一開始就在畫面上利用動畫,畫出很多數字與線條,讓我們明白這個人的生活如何被瑣碎的日常事物切割,甚至主宰了他。






(類似的電影手法,印象中也曾在「鬥陣俱樂部」裡看過,講述愛德華諾頓那種IKEA型錄化的人生。)


好,主角的人生很單調無聊。但身為上班族的人,誰不是呢?SO WHAT?

妙的是,主角居然聽到了替他的人生做旁白並且下註腳的聲音。他問別人是否聽到那個聲音?大家都說沒有。他懷疑自己病了,去看心理醫師,當心理醫師判定他是精神分裂,他卻嚴正抗議、否認。精神醫師介紹他去找另一個人,一個文學系的大學教授(達斯汀霍夫曼)。

觀眾比主角更早一步知道,原來,那個旁白的女聲來自艾瑪湯普遜,一個作家,她筆下的人物都以死作為結尾。她每本書當中的主角必死無疑。片子有三分之一在鋪陳女作家考慮要如何讓這個稅務員。跳樓?出車禍?中槍?

大學教授本來認為主角的確是精神分裂,但是當主角複述他聽到的句子:Little did he know....給教授聽時,教授興趣來了。教授確認了這個句型的確是有個故事敘述者,以旁觀者角度觀察,並且知道得比主角更多。(如果讀者在小說中讀到這樣子的句子,『他怎麼樣也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動作,竟然引來了他日後不可避免的死亡』,這代表作家是全知全能觀點,像神一樣。而且這個神還蠻愛八卦,故意偷偷預告主角的死亡。)那麼,的確主角成了某人書中的角色。於是文學教授開始詢問主角很多奇怪的問題(「你自認是什麼之王嗎?」「你曾經想殺掉你的父親嗎?」),正當主角抗議時,教授解釋道:這是一種過濾方法,才能得知主角是哪種故事型態底下的角色,至少教授已經去掉了一些希臘悲劇、童話故事、以及好幾個神話。(這一段真的很好笑,嗜讀文學小說的人一定很能心領神會呀!)

最後,教授要他做一個簡單判斷,他是身在一個悲劇還是一個喜劇當中。「如果是悲劇,你會死掉,是喜劇,則是找到伴。」他要求主角注意是否有人對他有不尋常的恨意。主角回答:我是個稅務稽查員,當然大家都恨我。(哈哈~)

恨她的人包括黑暗騎士的前女友Maggie Gyllenhaal,她在這片中飾演主角去查稅而忽然愛上的糕餅店老闆。說來奇怪,她在這部片子當中好有魅力!(她講話偶爾會忽然出現沙啞的低音,性感又甜蜜.....)看來,她比較適合當個反政府的異議份子並且烘焙餅乾請街友吃,而不是蝙蝠俠心愛的女人。






從主角發現自己是某個女作家筆下的人物之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了變化。當他知道自己命在旦夕,他熱切地想要延長自己的生命,於是對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文學教授言聽計從。教授教他:脫離平常的生活常軌,不上床睡覺、不刷牙、不上班。躲起來,等故事情節來找上他。

於是,從這個出發點開始,主角終於開始真正過他想要的生活了。他完成自己的一個心願:買一把吉他,彈吉他。這是他一直很想做,卻一直沒機會、沒去做的事情。然後,他去查稅的糕餅舖女老闆也跟他談起了戀愛.....

正當他的人生開始變得更精彩,他自己意外發現寫他的女作家就是艾瑪湯普遜,而這也間接宣布了他的死刑。達斯汀霍夫曼搖搖頭,這下你死定了。她筆下所有的角色都得死。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從這裡開始。

這是個非常簡單又很老掉牙的譬喻了。我們都有一死,不是嗎?

之所以我們能夠安穩地每天刷牙上床睡覺/醒來起床刷牙,去做一份「真正的價值有時候不是那麼清楚明白的」工作,領一份薪水,開一部車,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如果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人類對於人生的態度是不是會大不相同?會更積極還是更消極?

常有人喜歡問,如果你只剩下一年的生命,你會做些什麼?這時候,很多人的答案就會迸出一些讓人頗意外的選項,例如,去環遊世界(可是平常看不出來這個人很愛旅行),有人會回答要跟家人朋友聚在一起,有人會說想再談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或者有人想去對誰告白之類的。

答完這個題目之後,大家很安心的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上,繼續抱怨人生乏味,自己有好多崇高的理想夢想想去實現,不過現在因為XXXX,還是等以後有OOOO再說吧!可是,究竟是誰這麼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活到七老八十呢?如果有想完成的事情在腦海中,為什麼不趕快去做呢?(我那麼想去住涵碧樓,為什麼還不去訂房?)

艾瑪湯普遜已經設定好了結局,主角的確會死。主角拿到了草稿,自己不敢讀,拿去交給達斯汀霍夫曼先看,請達斯汀霍夫曼替他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逃過一死。達斯汀徹夜看完小說之後,讚嘆這是作家最完美的一部作品,架構完美,恐怕會成為她的代表作。主角的死是必須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主角聽了很難接受,達斯汀霍夫曼反而安慰他,人必有一死,你這次沒被作家寫死,還是可能吃東西時嗆到而死或者其他奇怪的意外死亡,與其這樣,不如成為小說經典人物,死得更有價值。(看到這邊,我真是笑中有淚了呀...)

再怎麼卑微低下單調無趣乏味的人生,其實都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我們那麼怕死,彷彿我們知道生命可貴,但是我們卻又同時大把大把揮霍我們有限的生命,無所事事。從男主角生活上的轉變,我們當然可以理解此刻的他如何地想要繼續活下去,但是事實上,就算他的生活充滿了數字與線條,他也不想死呀!(他可以把歸檔時檔案文件的摩擦聲,幻想成海邊的浪潮聲...這代表其實他也有自己生命中的moment,他的生命也許不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跳蚤,」但是他的生命依然值得他珍惜。)

另外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問題就是:人是自己生命劇本的作家嗎?還是,人只是一個寫好的劇本裡角色,毫無抗拒能力地走上了別人(神/上帝/玉皇大帝/阿拉/天主..etc)規劃好的路呢?

開頭我放的第一張DVD封面寫著:He's not crazy. He's just written that way.主角正對著上方大吼。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模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還是早就註定好的?相信命定說的人,把一切都推給命運。相信愛拼才會贏的人,自己創造命運。

我自己的想法很滑頭。我覺得都有。出生在某個時代某個國家的某個地方的某個家庭,部分的命運已經被大致安排好,畫了草圖。家庭背景對一個小孩的養成影響也蠻大的,尤其是來自遺傳的東西,躲也躲不開。但是,人生有趣的地方就在於老天爺還是留了蠻大一塊留白讓我們去發揮。我相信有的人的人生草圖,幾乎被完成了百分之七十以上,不管他幸或不幸,其實都跟他本人沒多大關係。但是大部分的人大概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生,是由自己決定的。只是要了解這一點,需要花點時間。

不認命又不認輸的人,會比較早起來反抗命運,如果運氣好,也許就改寫了整個人生。至於像我這種隨遇而安(簡稱懶)的人,反正端到面前的都是菜,就這樣子品嚐,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是命定還是自我選擇?(我覺得真的一半一半啦!)

發現自己寫了兩段廢話。歹戲拖棚,我這篇也寫太長了點,已經亂掉了。

就這樣。自己去找片子來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tysal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